成都一桩熟人性侵案股票配资策略官网,至今想起来仍让人脊背发凉。18 岁的庞某好心去表姐家调解矛盾,却被姐夫李某性侵。
更荒唐的是,李某事后嚣张放话 “明天我还来找你”,最后法院竟因 “缺乏暴力证据” 判他无罪。这场闹剧里,受害者的恐惧被无视,家庭的沉默成了帮凶,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恶,更是整个社会对 “熟人性侵” 的认知盲区。
事情要从庞某去表姐家那天说起。当时表姐曾某和姐夫李某闹矛盾,庞某陪着奶奶去帮忙调解,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。因为太晚,庞某就在表姐家留宿,谁能想到,这一住竟成了她的噩梦。
第二天上午,李某借口换床上用品进了庞某的房间。看到躺在床上的庞某,他没安分,反而开始抱怨自己的家事,还说和曾某夫妻生活不和谐。庞某又尴尬又害怕,只能装睡不回应。可李某根本不管这些,直接对她实施了性侵。事后不仅没有歉意,还警告庞某 “这是家庭内部的事,不准报警”。
庞某为什么不反抗?不是自愿,是真的怕。她一岁时父母离异,跟着母亲长大,高中又患上癫痫,性格本就内向敏感。
之前她亲眼见过李某动手打表姐,知道这人脾气暴躁,再加上男女力量悬殊,她不敢反抗,更不敢声张。她怕这事传出去,给家里惹麻烦,连最亲近的母亲都不敢说,只能偷偷告诉小姨。
小姨知道后,立马找曾某和李某对质。李某一开始死不承认,直到曾某逼问,才松了口。曾某还算清醒,录下李某的供词报了警。本以为报警就能讨回公道,可李某到了警局却反咬一口,说庞某当时没拒绝,甚至 “有点主动”,自己不算强奸。
庞某后来还原了细节:当时李某换完被套又进房间,说太冷就钻她被子里。她想推开,可推不动。李某一边抱怨夫妻关系,一边动手动脚,她只能继续装睡。她的恐惧不是假的,可在法律层面,“装睡”“没明确反抗” 竟成了致命漏洞。警方调查后说,庞某没有提供李某使用暴力或威胁的直接证据,她的描述不足以认定性侵成立。
更让人寒心的是家人的态度。庞某母亲知道后,不愿把女儿的手机交给警方,不想事情闹大,连庭审时都不让庞某露面。表姐曾某作为受害者的亲人,最后也没出现在庭审现场。最后,因为 “证据不足”,再加上李某父亲给了赔偿,庞某家人选择谅解,法院判李某无罪。
没人问庞某愿不愿意谅解,也没人在乎她心里的创伤。她才 18 岁,本应该无忧无虑,却要承受这样的伤害,还要面对 “受害者有罪论” 的潜在指责 ——“你为什么不反抗?”“为什么要在别人家留宿?” 可这些问题,对一个被熟人威胁、力量悬殊的女孩来说,太残忍了。
很多人以为性侵都是陌生人作案,可数据显示,84% 的受害者认识加害者。这些人可能是亲戚、邻居、同事,就像李某,顶着 “姐夫” 的身份,利用熟人的信任,犯下恶行。更可怕的是,一旦牵扯到家庭关系,很多人会选择 “家丑不可外扬”,就像庞某的母亲,为了所谓的 “家庭和睦”,牺牲了女儿的正义。
这起案件最让人愤怒的,不是李某的恶,而是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在的 “沉默”。庞某的沉默,是因为恐惧;家人的沉默,是因为逃避;而社会的部分沉默,是因为对 “熟人性侵” 的漠视,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。很多人从小没被教过 “遇到侵犯该怎么办”,没被告诉 “你的身体神圣不可侵犯”,遇到事只会慌,只会躲。
直到现在,还有人觉得 “没反抗就是自愿”,可他们忘了,恐惧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暴力。一个女孩面对比自己强壮、还曾有暴力倾向的姐夫,她的 “不反抗”,是被逼出来的无奈,不是心甘情愿。法律本该保护弱者,可有时却因为 “证据” 的门槛,让受害者再次受伤。
庞某的案子已经过去多年,可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。我们该记住的,不只是这个案子的结果,更是它暴露的问题:熟人作案更隐蔽,家庭态度很关键,性教育不能少。
希望有一天,每个女孩遇到伤害时,都敢大声说 “不”,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、社会的理解,都能让加害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,而不是让沉默,成为伤害的帮凶。
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